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心律失常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  郭继鸿   日期:2012/12/5 17:22:17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12年9月13~16日,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次全国学术年会于南京金陵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次学术年会以“规范治疗,精益求精”为主题,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在心律失常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领域所取得的瞩目成就,荟萃了我国在心律失常诊治、心脏电生理及起搏领域的丰硕成果,同时介绍心电生理和起搏领域技术创新的最新进展,是我国目前心律失常专科领域最高规模的学术盛会。

  郭继鸿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国际循环》:
在心律失常领域中,目前大家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有哪些?
     郭继鸿教授:心律失常的发病率高,影响力大。而且无论是否将窦性心律失常计算在内,其发病率均是100/100。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患有心律失常,只是发生的年龄、时间、种类,以及伴发症状、血流动力学改变不同而已。由于心律失常的影响大、猝死率和致残率很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因而引起大家的普遍重视。现在心律失常的治疗已经从过去的改善症状到现在的要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及远期的存活率。目前,该领域有两大关注热点:第一是心房颤动。心房颤动的发生率高、影响大,可致残,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甚至发生猝死。过去心房颤动关注降低心室率,通过消融、药物、电转复将心房颤动变成窦性心律;现在更加关注的是抗凝治疗,原因是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第二个热点话题是猝死。目前,猝死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因而成为心律失常领域中大家非常关注的话题。
    《国际循环》:请问近两年来,猝死预警方面有哪些研究进展?
   郭继鸿教授:近期有一项流行病学报告,对100例发生猝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研究发现,1/3的患者在猝死之前到医院后被诊断为猝死高危的患者;1/3的患者在医院发现一些异常的线索,但是这些线索对预测猝死无意义;1/3的患者生前无任何医学记录。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目前临床医学对预警猝死仅有1/3的能力。因此,预警猝死非常重要。近些年,德国慕尼黑心脏中心的Georg Schmidt教授提出了一项猝死预警新技术,即连续心率减速力(DRs)测定,用于心肌梗死后猝死高危患者的预警和危险分层。希望中国的患者很快也能用到这一新技术。
    《国际循环》:目前尚无大型临床研究对比心室起搏部位对远期心功能的影响,请问您认为间隔部起搏与心尖起搏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何差异?
  郭继鸿教授:从理论上来讲,应该是更加提倡优化部位。起搏的已经到了一个更新的发展阶段,即第三代生理性起搏阶段(双室同步起搏),希望起搏的位点不在右室心尖部或间隔。但最近一些大的循证医学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心尖部位的起搏并未给患者带来更多害处。因此,目前,这个问题还在探讨过程中。我从临床医生角度来讲,目前认为间隔起搏或其他更好部位的起搏肯定是比心尖部起搏要优越一些。近期有资料显示,右室心尖部每起搏增加1%,可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使心功能下降1%~2%。我认为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国际循环》:请问起搏器患者远期预后的主要预测因素有哪些?起搏状态下QRS宽度与LVEF值何者的预测价值更大?
   郭继鸿教授:实际上他们的预测价值是一样的,EF值是指患者机械功能的情况,即射血情况,而机械功能如何又与电功能相关?电功能表现在宽度,因此,我们常认为心脏的工作是三部曲:第一步是特殊传导系统发出的电的功能,电激动,然后就转化为机械的收缩,机械收缩又推动血流,所以从电到机械活动,再到推动血流。而我们知道,心脏就像体内的一个泵,最终目的是推动血流,但它之前是电转化为机械,机械活动又推动血流。因此,QRS波宽度和EF值两者还是相关的,对心功能都有一定的影响。

版面编辑:赵书芳



心律失常心房颤动猝死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4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