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CIT2014]CIT热点前瞻——生物可吸收支架现状与前景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专访

作者:  葛均波   日期:2014/3/19 15:53:23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刚开始的时候,支架的应用并不是为了预防再狭窄而是预防当时所称的血管急性闭塞。随着支架的临床应用,出现了再狭窄的问题。2002年药物洗脱支架问世,目前所有支架均为金属支架。支架应用后,一方面存在再狭窄的问题,另一方面支架本身可影响血管局部舒缩功能障碍,并导致支架内血栓形成。

  编者按:生物可吸收支架是本届CIT大会的焦点与重头戏之一。今天下午1:00 PM~6:00 PM生物可吸收支架专题研讨会在202会议室隆重举行,特邀国内外权威专家从基础知识、当前临床实践、亚太地区应用经验及未来应用/发展前景四个方面全方位地对这一新兴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作为该论坛的嘉宾,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就生物可吸收支架的未来进行了专题讨论。《国际循环》记者特约采访了葛教授,介绍了生物可吸收支架的问世背景、中国研究现状,并特就其未来发展前景与方向发表了独特的见解。

 

  《国际循环》:葛教授,感谢您接受《国际循环》的采访。据我们所知,您将参加 CIT2014生物可吸收支架专题论坛。能否请您介绍一下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哪些最新进展?

  葛均波教授:刚开始的时候,支架的应用并不是为了预防再狭窄而是预防当时所称的血管急性闭塞。随着支架的临床应用,出现了再狭窄的问题。2002年药物洗脱支架问世,目前所有支架均为金属支架。支架应用后,一方面存在再狭窄的问题,另一方面支架本身可影响血管局部舒缩功能障碍,并导致支架内血栓形成。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应如何达到“既恢复血管本身的舒缩功能又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目的?完全可降解支架或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理念应运而生。早在1998年,就有日本医生提出了这样的概念,只是当时并未被应用到临床实践中。2005年,雅培将这一概念应用至聚乳酸,制成了生物可降解支架。与此同时,德国的百多力也应用镁合金制造了生物可降解支架。我们的研究小组也从2004年开始开展研制完全可降解支架的动物实验,对不同应用材料进行了探索研究。2013年4月,在通过大量动物实验验证后,国家批准我们开展First-in-man研究(即FIM研究)。目前该研究的入组、干预及随访工作基本完成。我们与301医院陈韵岱教授的研究小组一起共计入组了30例患者。其半年随访结果显示,患者术后临床情况良好。接下来,我们将关注生物可吸收支架应用后再狭窄及局部炎症反应等的发生情况。

  《国际循环》:生物可吸收支架被誉为介入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您是如何看待其未来发展方向的?生物可吸收支架要想真正取代现有支架还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改善?

  葛均波教授:我们自己也在思索这一问题。毫无疑问,生物可吸收支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能在很大程度上代替目前的金属支架。实际上,应用支架后,一旦狭窄危机被解除、血管重构后,我们就不再需要支架。但是,目前生物可吸收支架尚有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那就是与金属支架相比目前生物可吸收支架的支撑力较差。在病变严重狭窄、斑块负荷较大时,需要对病变进行非常好的预处理,否则易出现弹性回缩。虽然目前我们并没有长期观察证据证实对上述病变而言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疗效比金属支架差,但从常理推断来说支撑力较差则易导致弹性回缩,造成血管内再狭窄。因此,我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物可吸收支架能在很大程度上代替现有金属支架;要想完全替代,则尚需自身不断改进与完善。目前来说,还是有一部分患者需要支撑力较好的金属支架。当今的生物可吸收支架主要有聚乳酸和镁合金两种类型。与前者相比,后者的支撑力相对更好些。但是,目前的工艺尚无法使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厚度能与现有的金属支架一样薄,故在钙化严重、血管扭曲的情况下其应用尚受限。因此,生物可吸收支架要想完全替代现有金属支架还是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访谈概述:

回顾发展历程,探寻未来方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专访

 

  最初支架应用的目的在于预防血管急性闭塞而非再狭窄。随着支架临床广泛应用,人们发现支架置入后一方面存在再狭窄,另一方面支架本身也影响血管局部舒缩功能,从而导致支架内血栓形成。临床实践中,我们应如何达到“既恢复血管本身舒缩功能,又治疗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完全可降解或生物可降解支架的理念应运而生。早在1998年日本医生就率先提出了这一概念,只是当时这一概念并未被用至临床实践。2005年,雅培公司及美国的百多力公司采用这一理念分别应用聚乳酸及镁合金研制了生物可降解支架。我们的研究小组也自2004年开始进行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相关动物实验,对不同应用材料进行探索性研究;2013年4月历经大量动物实验的充分验证后,FIM研究获批开展。目前,该研究的入组、干预及随访工作已基本完成。半年随访结果显示,患者应用生物可吸收支架后情况良好;未来研究将进一步关注生物可吸收支架应用后的再狭窄及局部炎症反应。

  毫无疑问,生物可吸收支架是介入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能在很大程度上替代目前的裸金属支架。实际上,支架置入后一旦狭窄危机解除,血管发生重构,我们便不再需要支架。生物可吸收支架则符合这样的实际理想需求。目前的生物可吸收支架主要有聚乳酸和镁合金两类,与前者相比,后者的支撑力相对更好些。客观讲,目前生物可吸收支架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一方面,与裸金属支架相比,现有生物可吸收支架支撑力较差。理论上,在病变严重狭窄、斑块负荷较大时,需对病变进行非常好的预处理,否则易出现弹性回缩,导致血管内再狭窄。另一方面,现有工艺尚无法做到使生物可吸收支架像裸金属支架那样薄,故在钙化严重、血管扭曲病变中应用受限。因此,现阶段支撑力较好、较薄的裸金属支架仍是存在上述病变患者介入治疗的首选。但是,随着生物可吸收支架的不断完善与改进,其必将在很大程度上替代现有裸金属支架。

版面编辑:白靖  责任编辑:宋娜娜



生物可吸收支架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4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