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PI专访】李玉明:孕期高血压前期对预测女性产后心血管代谢意义重大

作者:国际循环网   日期:2016/7/9 9:23:52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孕期女性的生理状态明显不同于普通人群。然而目前在高血压领域,正常血压的范围却未对此加以区分。对此,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学院李玉明教授和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牛建民教授团队于2016年6月27日在Hypertension在线发表论文,对妊娠期高血压前期与产后心血管代谢进行了研究。《国际循环》随后对李玉明教授进行了进一步的采访。

 妊娠期高血压前期与产后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聚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Prehypertension During Normotensive Pregnancy andPostpartum Clustering of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由于妊娠期外周阻力会出现降低-回升的双向性变化,血压水平在孕中期逐渐降至最低水平,并在随后回升,至产前到达孕前水平。但是目前妊娠期高血压的诊断标准(systolic BP [SBP] ≥ 140 mm Hg 和/或 diastolic BP [DBP] ≥ 90 mm Hg)是基于普通非孕期人群的血压分布情况确定的,并未充分考虑妊娠期血压生理性动态变化。因此,妊娠期理想血压水平的界定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近期,武警后勤学院李玉明教授和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牛建民教授团队在Hypertension上发表的一项最新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妊娠血压轨迹处于高血压前期状态的孕妇,其产后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明显增高。


  该研究通过对507例预产期介于2010年10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的健康孕妇,从孕11+0至13+6周开始,平均随访至产后1.6年,旨在探讨三种妊娠期舒张压变化轨迹对产后代谢综合征风险的影响。


  通过潜分类增长模型,研究者发现507例入选者舒张压(diastolic BP, DBP)轨迹(图1)可分为三种类型:32.4%为“低-J型”,自孕11+0~13+6周开始维持在正常低值水平(62.5 mm Hg±5.8 mm Hg)直至产前(65.0 mm Hg±6.8 mm Hg);52.5%为“中-U型”,孕11+0~13+6周71.0 mm Hg±5.9 mm Hg,随后呈现“U型”改变,并在产前DBP回复至孕前水平(69.8 mm Hg±6.2 mm Hg);13.2%为“高-J型”,孕11+0~13+6周至产前分别为76.2 mm Hg±6.7 mm Hg和81.8±4.8 mm Hg,平均75 mm Hg。高-J型组的平均DBP和SBP分别在孕37+0和孕26+0周处于高血压前期状态。

 

 

图1.孕期血压水平正常者的舒张压血压轨迹变化

图中的虚线代表95%可信区间

 

 

 

  共有309例完成整个随访过程,其中35人(11.3%)出现产后代谢综合征。与非代谢综合征者相比,代谢综合征患者年龄更大,血游离脂肪酸水平更高,胰岛素敏感性更低,婴儿出生体重更高,并同时伴有更高的孕前、产前和产后体重指数。


  高-J型轨迹人群较低-J型发生产后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明显增高(OR= 5.16, 95% CI: 1.56~17.05, P=0.007),校正混杂因素后(怀孕年龄、体重指数、游离脂肪酸和婴儿体重)OR轻度增加(OR=6.55, 95% CI: 1.79-23.92, P=0.004)。产前单次血压测量DBP高血压前期(≥80 mm Hg)患者校正混杂因素后(OR=2.94, 95% CI: 1.19-7.25, P=0.019)产后代谢综合征的风险也增加。


  研究分析了DBP高-J型轨迹和产前DBP高血压前期两种血压分类方法与产后随访时各个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前者与空腹血糖和甘油三酯水平密切相关,而后者与腰围、血压水平升高和低HDL-C血症联系密切;两种血压分类方法的一致性分析显示轻度一致,提示二者鉴别的人群特征具有异质性。


  由空腹血糖、DBP轨迹和甘油三酯三者构建的产后代谢综合征预测模型能够提供临床可接受的理想的预测结果和矫正能力(c-statistic=0.764; 95% CI: 0.674-0.855, P<0.001;Hosmer–Lemeshow检验χ2=1.85,P=0.764)。


  研究者认为目前妊娠期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140/90 mm Hg)是基于普通非孕期人群的血压分布情况确定的,并未充分考虑妊娠期血压生理性动态变化,即孕中期逐渐降至最低水平,并在随后回升至孕前水平。预期后期研究中妊娠期高血压将有一个全新的概念。


 

  研究者指出近十年全球女性心血管-代谢疾病的发生率持续上升,“妊娠期监测血压经济有效,我们认为这一预测女性产后心血管事件的潜在工具意义重大。早期识别代谢性危险因素、进行生活方式的改善可能会延缓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孕期和产后血压高于140/90 mm Hg是早已公认的危险因素,但基于孕期DBP血压轨迹分析鉴别出的高血压前期患者也是产后代谢综合征的高危人群。该研究强调了孕期高血压前期作为产后心血管危险分层的新作用,并进一步印证了基于多次血压测量进行全面远期心血管风险评估这一新概念的重要作用。

 

 

 

 孕期女性高血压前期研究意义重大

 


  李玉明,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学院院长,武警部队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天津市心血管重塑与靶器官损伤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际循环

对于妊娠女性这一特殊人群,这项关于高血压前期研究的初衷是什么?

 

李玉明教授: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约为5%~8%,有关危险因素包括孕前肥胖、家族史、高龄等。目前我国已经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在临床实践中,对极易出现血压调节异常的高龄孕妇的管理将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实际问题。妊娠期的血压实际上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怀孕后会出现轻度的下降,妊娠20周左右达到最低,平均会下降5-10 mm Hg左右,然后逐渐回升,在分娩后三个月内通常会回复至孕前水平。然而,目前国际上对于妊娠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与非妊娠人群完全一致,即收缩压和/或舒张压≥140/90 mm Hg。因此,即便对于孕中期血压未能正常下降的女性,实际上也存在血压调节的异常。我们的研究初衷就是想探讨究竟妊娠期的理想血压平是多少。

 

国际循环

这项研究所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色?主要有哪些发现?

 

李玉明教授:

我们采用一种新的统计学模型(潜分类增长模型)对孕期多次血压数据进行轨迹分析,发现在传统认为血压水平正常的孕妇中,存在三种特征性血压轨迹:其中舒张压最高水平血压轨迹的孕妇,其产后随访时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两个血压轨迹的孕妇。值得注意的是,处于这个轨迹的孕妇在孕晚期大多数人都进入高血压前期状态(120-139/80-89 mm Hg)。此外,依据孕晚期单次血压确定的高血压前期孕妇,其产后代谢综合征的风险也可出现增高。但是,在产后代谢综合征的诊断预测模型中,依据单次血压测定诊断的高血压前期,并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因此,我们的结果提示,依据孕期连续获得的多次血压数据划分轨迹分类,是对孕妇进行预后分层的有效方法。我们的结果也首次证明,高血压前期不是孕期的理想血压水平

 

 

 

 

 

国际循环

根据这一项研究,我们将怎样改变对女性孕期的健康血压的看法?这项研究对孕期女性血压临床管理的指导意义是什么?

 

 

 

 

 

李玉明教授:

我们的研究结果,对目前广泛接受的女性孕期健康血压应处于140/90 mm Hg以下这一标准提出了质疑。如果能够在后续研究中,以及其他团队的研究中进一步得到证实,这一结果无疑会有助于重新划分孕期血压的理想水平标准,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通过生活方式和其他形式的干预,降低产后心血管和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具有指导意义。由于子代心血管病及代谢性疾病发生的“策源地”可能就在其母亲怀孕期有血压及糖脂代谢异常等“风险因素暴露”,故而妊娠期可被看作是影响母子两代心血管及代谢性疾病发生的“交汇点”和独特“窗口期”。加强孕期血压及糖脂代谢管理意义重大。

 

 

 

 

 

国际循环:

对于孕期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预防措施来防范前期高血压吗?

 

 

 

 

 

 

 

李玉明教授:

 

   首先,糖脂代谢异常和肥胖与孕期血压增高关系密切,因此在怀孕前,应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以维持理想的体重水平,这样有助于在孕期保持合理的体重,并改善糖脂代谢紊乱。

  其次,应该通过健康教育使孕妇及其家属了解维持理想血压水平对于母子两代健康的重要性;并通过对初级保健机构医疗工作人员的培训,让他们了解孕期血压的变化规律,掌握正确的血压测量方法,早期发现具有潜在风险的孕妇,从而通过有效干预降低围产期和产后风险。

  最后,应该完善孕期和产后随访体系。孕期随访的重要意义不再赘述。目前无论从患者角度,还是产科和心血管内科医生,都对妊娠期高血压前期和高血压的产后心血管风险估计不足。分娩结束后,在孕期出现的有关心血管和代谢性异常改变,会随之逐渐改善和消失,这些表面现象导致患者没有主动随访的意愿。结合我们的研究结果以及以往关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研究,具有妊娠期心血管风险暴露的女性,不仅产后发生高血压前期、高血压的风险增加,产后20~30年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明显增高。因此,应通过产科与心血管内科的合作,建立具有相关孕期心血管风险产妇的产后门诊和随访体系,通过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指导,乃至药物干预,降低这一人群远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版面编辑:张冉  责任编辑:李剑剑



高血压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4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