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房颤患者卒中发生风险高于正常人群,引起卒中的血栓在很大程度上与左心耳密切相关。左心耳封堵术(LAAC)是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风险的有效方法,可替代长期口服抗凝药,而我国原研创新器械也不断为LAAC领域添加利器。在Euro-PCR 2023大会最新突破性临床试验(LBCT)环节中,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何奔教授作为主要研究者,发布了国产AnchorMan®左心耳封堵系统(下称“AnchorMan®”)上市前临床研究SAFE PROTECT的1年结果,在临床成功率、残余分流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AnchorMan®不劣于WATCHMAN左心耳封堵系统。《国际循环》在巴黎现场特邀何奔教授围绕研究亮点与临床价值,展开深入阐释。
.png)
SAFE PROTECT研究方法和结果
何奔教授团队开展的SAFE PROTECT研究,旨在探索AnchorMan®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期间,纳入全国多中心共216例卒中高危且符合LAAC适应证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并按1:1比例随机分如AnchorMan®治疗组和WATCHMAN治疗组。主要临床终点为LAAC术后12个月临床成功率(定义为无缺血性/出血性卒中、全身性栓塞、心血管/不明原因死亡);次要终点为超声心动图定义的左房闭塞率(TEE残余分流<5 mm)、卒中与短暂性脑缺血、死亡与全身性栓塞、严重出血事件(BARC 3-5型)以及器械相关并发症。研究设计和入组及随访流程详见图1、图2。
(44).png)
(41).png)
排除5例中途退出者,最终共211例受试者,其中177例完成全部随访流程。2组基线特征相似,且接受“一站式”治疗比例均较高(表1)。围手术期数据显示,2组患者均大多采取局部麻醉,AnchorMan®组术后
(38).png)
(40).png)
随访12个月结果显示,2组手术成功率均为98.1%(非劣效性P=0.0004),且残余分流均<5 mm。LAAC术后2个月时2组患者残余分流情况相似;术后12个月时AnchorMan®组残余分流≥3 mm患者比例(6% vs. 16%,P=0.049)、残余分流3-5 mm患者比例(5.7% vs. 15.9%,P=0.049)均显著低于WATCHMAN组,无残余分流患者比例明显高于WATCHMAN组(51% vs. 39%)(表3、图5)。主要终点、次要终点见图3、图4。安全性方面,术后12个月2组患者大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卒中、全身性栓塞、心血管疾病/不明原因死亡、全因死亡、DRC和DRT发生率均较低(图6)。
(33).png)
(30).png)
(27).png)
(23).png)
(25).png)
研究表明,AnchorMan®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劣于WATCHMAN左心耳封堵系统。2组患者接受“一站式”治疗的比例均较高,但围手术期并发症、DRT和缺血性卒中发生率均较低。
何奔教授访谈:中国创新器械助力全球LAAC领域发展
(20).png)
何奔教授强调,防治脑卒中在房颤中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我国开展的很多房颤中心的防控工作,多数都把预防血栓放在第一位。因此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以及预防血栓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但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口服抗凝药,对于行动缓慢、容易跌倒和受伤的人群,特别是高龄老人,长期规律口服抗凝药本身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如何提高这部分人群的生活质量和防治卒中效果、减少抗凝药可能带来的并发症,就是摆在医生面前的重要任务。对于这部分人群,LAAC就具有必要性,很多医生、专家也逐渐认识到LAAC对房颤卒中预防的重要性。当然,我们也一直在强调LAAC需要规范,例如我们将在马长生教授指导下,进行全国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工程(CDQI)LAAC全国规范化认证。
近年来,国内创新医疗器械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创新器械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进一步证明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对此,何奔教授认为,应该通过开展规范的头对头RCT研究,而不是注册研究,这样,创新设计的封堵器产品才真正具有临床价值,才能确立在行业中的地位。换句话说,器械本身要好,且安全性和有效性经过临床研究验证,两者缺一不可。我们开展的SAFE-PROTECT研究,就达到了上述要求。期待AnchorMan®早日上市,未来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患者。
此外,在谈及LAAC围术期预防血栓形成的治疗策略时,何奔教授提到,封堵器植入后2-3个月内还没有完全内皮化,应考虑预防DRT形成,从而避免脑卒中的发生。遗憾的是,至今没有具有强说服力的大型RCT证明预防DRT最佳方案。综合来看,基于现有研究结果,个体化量身定制抗栓方案更优,不必完全依赖原有的抗栓策略。但坚持规范抗栓治疗依然非常重要,有益于患者的远期预后。未来还需要更多更优的RCT研究探索更优化的抗栓策略。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