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10~13日,2023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科学会议/年会在美国费城盛大召开,来自全球180多个国家的20 000余名心血管病学基础、临床与预防等领域的代表汇聚一堂,共同分享、挑战和相互学习。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周胜华教授团队5项原创性研究成果得到大会邀请交流并获得一致好评。

生命八要素动态改变对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潜在可能影响
该项原创研究主要基于开滦队列约5万4千名在2006年基线无心血管疾病的参与者,进行了14年随访研究。研究发现,与生命八要素评分(LE8 score)保持相对稳定的参与者相比,生命八要素评分明显提高的参与者在随后8年随访期间,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32%(25%, 39%),其中心脏疾病风险降低34% (24%,43%),卒中风险降低28%(18%, 38%)。而生命八要素评分明显降低的参与者在随后8年间,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47% (33%, 62%),其中心脏疾病风险增加53% (33%, 75%),卒中疾病风险增加41% (23%, 61%)。
进一步分析发现,生命八要素评分系统每增加10分,这些心血管疾病风险可能降低约21%~24%。该研究主要作者陈章玲博士指出,值得注意的是,该项创新研究,是全球首次采用每2年重复测量生命八要素评分数据,动态探索了生命八要素评分改变对随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潜在可能影响。该研究提示,即使在短期内通过一些生活方式改变也能明显较大幅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为心血管疾病防控指南,特别是我国的心血管防控指南,提供重要证据。
(1).png)
缺血性心脏病的全球负担、趋势和归因危险因素,1990~2019: 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系统分析
此项创新项目深度挖掘了缺血性心脏病在全球范围内疾病发病特点,核心内容涉及缺血性心脏病的全球发病分布、患病率的时间/地区相关变化趋势、发病与年龄、时间队列、性别和地区经济状况的联系、疾病主要危险因素以及未来20年全球发病率的预测等相关性内容,为缺血性心脏病的全球防治提供最新阶段的精确指导。该研究主要作者肖宜超博士介绍道,团队构建了缺血性心脏病1990~2019年的发病率Joinpoint模型和Age-Period-Cohort模型,以更加深度地剖析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的变化细节和影响因素。鉴于地区经济因素对疾病防治的重大影响,团队还将社会人口指数(sociodemographic index, SDI)作为缺血性心脏病疾病负担统计分析的重要协变量,从而使得模型的计算结果更加贴近实际,进而提高研究结果的现实意义。
(1).png)
(1).png)
(1).png)
此外,周胜华教授团队的另外三项原创研究同样获得大会关注。朱兆伟博士“抑制PFKFB3减缓心脏成纤维细胞分化并减轻心肌纤维化的机制研究”聚焦于糖酵解关键酶PFKFB3,通过小分子化合物抑制剂和转基因动物,在体内外证实了PFKFB3通过调节细胞糖酵解水平影响心肌纤维化的过程,该研究为临床转化治疗心肌纤维化提供了新思路。
(1).png)
唐亮副教授“残余胆固醇水平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行搭桥术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研究”通过回顾性队列分析发现,冠状动脉多支病变(MVD)患者CABG术后1年的残余胆固醇(RC)水平与患者长期发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s)有关,RC水平越高,发生MACCEs风险越高,提示CABG术后患者的血脂管理中除LDL-C外还应注重RC水平的管理。
(1).png)
肖宜超博士“染色质调节因子作为房颤的潜在参与者:基因座分析和调控作用研究”成功鉴定了与房颤有关的23个差异染色质调节因子,并通过免疫浸润分析进一步筛选出与免疫关联性最强的 5个枢纽基因。基于此进一步发现了与房颤密切相关的10种潜在药物和10种miRNA,并建立了一个高度可信的房颤风险预测模型。此项研究强调了染色质调控因子在房颤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为房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视角。
(2).png)
专家简介
(1).jpg)
周胜华教授
我国知名介入心脏病学专家,中南大学一级主任医师,中南大学“湘雅名医”,第三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荣誉获得者。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常务委员。湖南省心血管病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卫生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国家心血管病介入诊疗质量控制专家、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家组成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分会副主任委员。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