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我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病病死率居高不下——近15年我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病死率及构成比变化

王 文 陈伟伟 朱曼路 刘力生 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作者:  王文陈伟伟朱曼路刘力生   日期:2007/11/9 10:43:00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近15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病死率及死因构成比正在发生变化。传染病病死率大幅度下降,以心脑血管病为代表的慢性病呈上升趋势。心脑血管病(国际统称心血管病)病死率和死亡原因构成均居第一位,无论城市或农村,心脑血管病病死率均为第一位。城市居民肿瘤病死率为第二位,而农村居民则以呼吸系统疾病为第二位。城市中主要疾病病死率第三、四、五位分别是呼吸系统病、损伤/中毒、消化系统病。农村中主要疾病病死率第三、四、五位分别是肿瘤、损伤/中毒和消化系统病。传染病(包括肺结核)病死率城乡居民均居第六位(图1、2)。2005年农村居民心血管病病死率与肿瘤比较,高出65%,城市居民则高出67%(图3、4)。

一、我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病死率呈以下特点:

⒈ 城市和农村居民心血管病病死率最高

1990年农村心脑血管病病死率达230/10万人,1995年后降至170/10万人~189/10万人左右(图1)。城市则从1990年的213/10万人,上升至2000年的234/10万人,2005年又缓慢降至210/10万人(图2)。

⒉ 城市和农村居民肿瘤病死率呈较稳定态势

1990年农村肿瘤病死率128/10万人,2000年缓慢升至146/10万人,2005年又降至125/10万人。1990年城市肿瘤病死率112/10万人。1995年、2000年和2005年稳定在102/10万人~112/10万人之间。

⒊ 城市和农村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率呈下降趋势

1990年城市呼吸系统病病死率92/10万人,2005年降至69/10万人。1990年农村为160/10万人,2005年降至124/10万人。

⒋ 城市和农村居民损伤/中毒病死率趋势不同

1990年城市居民损伤/中毒病死率40/10万人,2005年升至45/10万人。农村则从1990年69/10万人降至2005年的45/10万人。

⒌ 城市和农村居民消化系统病病死率呈均下降趋势

城市消化系统病病死率由1990年的23/10万人降至2005年的18/10万人。农村则由34/10万人降至17/10万人。

⒍ 城市和农村居民传染病病死率均大幅度下降

城市由1990年的23/10万人降至2005年的6.5/10万人,下降幅度近3/4。农村由1990年的34/10万降至2005年的6/10万,下降幅度约4/5。

⒎ 其他慢性病病死率的变化

农村居民疾病病死率呈下降趋势的有精神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先天性疾病、新生儿疾病。但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其他疾病呈缓慢上升趋势。

城市居民疾病病死率呈下降趋势的有精神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先天性疾病、新生儿疾病。内分泌疾病、其他疾病有上升趋势。神经系统疾病变化不大。

二、为何心血管病病死率居高不下

⒈ 危险因素水平增加

随着社区经济变革,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与心脑血管病有关的危险因素水平持续升高。心脑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超重/肥胖及糖尿病。

⑴ 高血压:我国人群调查显示,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加,1959年高血压患病率为5.1%,1980年为7.7%,1991年为12.6%,2002年升至18.8%。估计现在已高达20%以上,估计高血压患者2亿人,48年增加4倍。由于血压控制不佳而引发心脑血管病占50%~70%。

⑵ 吸烟:全国吸烟人数3.5亿,年轻女性吸烟率有增长态势。

⑶血脂异常:我国人群血脂异常为18.6%,估计全国约1.6亿人,其中高胆固醇血症为2.9%,估计全国约2600万人。人群胆固醇水平和血脂异常率均呈上升趋势。高胆固醇血症与冠心病发生密切相关。

⑷超重/肥胖:我国成人超重率22.8%,肥胖率5.6%,估计全国超重2.5亿人,肥胖6000万人。较1992年分别增长38.6%和80.6%。

⑸糖尿病:2002年糖尿病患病率2.6%,估计全国约2000万人患糖尿病。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预计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将大幅度上升。

⒉ 公众健康意识缺乏

公众普遍缺乏健康意识,缺少防病治病的基本知识。吸烟、大吃大喝、高盐高脂饮食、过度饮酒均为普遍现象。也因此造成疾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不高。2002年我国人群高血压的以上三率分别为30%、25%和6%。媒体的宣传教育工作也有待进一步改善。

⒊ 心血管病预防投入不足和工作力度不够

我国心脏病和脑血管病患者2000多万,高血压等危险因素人群3~4亿。但国家对心血管病的预防政策未能很好落实,财政投入严重不足。防治队伍人才缺乏。心血管病的长期监测和防治网络建设亟待加强。

三、心血管病能够预防吗?

美国从20世纪60、70年代起重视心血管病的预防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结果到80年代后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呈下降趋势,目前处于稳定状态。我国从70年代开始控制高血压为主的心血管病防治工作,结果从80年代后卒中发病率和病死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卒中发病率从1974年的138/10万人降至目前的60~80/10万人)。

我们应当组成心血管病防治的全面战线 :政府主导,防治专业机构筹划指导,媒体宣传教育,从社区慢性病防治做起,政府和企业投入增加,稳定和充实防治队伍。经过10~15年的努力,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病死率是可以降低的,一部分心脑血管病是可以预防的。

四、我国疾病控制的策略应当与时俱进

解放初期,传染病病死率高,是威胁国人生命的重大疾病。经过多年的努力,传染病病死率已下降到第6位,而心血管病、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则成为威胁国人生命的重大疾病,而心血管病病死率居于首位。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不良生活方式和其他因素导致的慢性病则日趋增加。危险因素的增加导致心血管病发病的增长。我国现有心肌梗死患者200万,卒中700万,心力衰竭400万,先心病400万,风心病250万,肺心病500万人,估计至少有2000多万心血管病患者。以心血管病为代表的慢性病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建议政府在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同时,对心血管病为代表的慢性病的防治政策适当倾斜和加大防治力度,及早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危险因素,控制心脑血管病,避免重蹈西方国家“先发展-慢性病上升-开始预防”的老路。为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和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6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年 第一版,北京. 
2. 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6年. 第一版, 北京.

版面编辑:国际循环



王文陈伟伟朱曼路刘力生心血管病病死率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4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