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把握生命之钥,揭谜血管衰老丨GW-ICC 2020

作者:国际循环网   日期:2020/11/2 11:24:09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高血压的发生与血管衰老密切相关,实际上是血管衰老的一个临床表现。因此,关注血管衰老对于高血压及其相关的靶器官损害的防控意义重大。

  编者按:高血压的发生与血管衰老密切相关,实际上是血管衰老的一个临床表现。因此,关注血管衰老对于高血压及其相关的靶器官损害的防控意义重大。在长城心脏病学大会(GW-ICC 2020)“基层高血压指南及临床实践”专场,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陶军教授就血管衰老做了全面论述,让参会者对于血管衰老的定义、功能检测、结构评估、分子标志物及干预策略有了全方位的了解。

  血管衰老之概述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日渐严峻(老龄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困局之一。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器官功能减退后,与年龄有关的主要慢病(老年痴呆症、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导致全球老龄人口的健康状况堪忧。因此,人口老龄化给全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负担。
 
  那么,如何做好衰老的防控呢?衰老时人体的各个器官功能均会减退。其中,血管衰老可能是看得见、摸得着且能进行主动干预的一种。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舒张功能及僵硬度等血管功能指标会逐步下降。血管衰老就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结构和功能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血管硬化的过程;通常表现为动脉僵硬度增加、脉搏波速度增加、收缩压增加、中心静脉压增加等。从结构上来说,血管衰老会伴随细胞外基质重塑,引起大弹性动脉中弹性蛋白和胶原蛋白组成成分的变化。动脉内膜中层通过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上调发生弹力蛋白断裂和降解。胶原蛋白的沉积,取代了缺失的弹性蛋白分子,加速形成晚期糖基化终产物,促进结构蛋白的交联,加剧动脉硬化,从而促进血管衰老的形成。从功能上来说,主要表现为弹性动脉僵硬度增加、顺应性下降以及血管修复、新生能力的降低。血管衰老的发生机制见图1。
 
图1. 血管衰老相关机制
 
  需要牢记的是,血管衰老及血管功能障碍是老年疾病的重大风险和共病基础。因此,我们需要重视血管衰老,转变治疗理念,关注血管健康,积极降低老年心脑血管事件等疾病的发生。
 
  血管衰老之功能检测
 
  血管衰老功能检测的常用指标包括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FMD)、硝酸甘油诱导的血管舒张(NID)、肱踝脉搏波速度(baPWV)、肱踝指数(ABI)等。研究发现,baPWV每增加1个标准差,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可增加1.19倍。baPWV可预测心脑血管风险的发生,在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基础上,测量baPWV可以提高预测心血管疾病发展风险的有效性。此外,baPWV的筛选对预测血管衰老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非常重要。
 
  FMD和NID可能是未来心血管事件的替代标志物。低于临床界值的FMD和NID与血管衰老及心血管事件的高发生率具有相关性。此外,研究发现,在非栓子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中,ABI低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图2)。这提示,ABI筛查可能有助于确定未来事件的高危患者。另外,由Endo-PAT检测到的血管内皮功能指数(RHI)水平与内皮功能障碍相一致,并与较高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关。这提示,RHI也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
 
图2. ABI可作为血管衰老的功能指标并预测未来事件
 
  血管衰老之结构评估
 
  血管衰老的结构评估可通过核磁共振成像(MRI)、内膜中层厚度(IMT)来进行。其中,MRI可检测出存在明显心血管疾病(如外周动脉疾病患者)以及亚临床环境(即慢性吸烟者、接触电子烟气溶胶的非吸烟者以及年龄的函数)下的内皮功能障碍。可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IMT也可作为重要的血管功能结构标志物。
 
  血管衰老之分子标志物
 
  近年来,研究发现,Humanin及cfDNA有望成为检测衰老的分子标志物。Humanin是由线粒体基因组中的短开放阅读框编码、新的多肽家族成员,cfDNA即循环中游离细胞DNA。研究发现,在包括人类在内的多个物种中,其会随年龄增长而下降。更有趣的是,百岁老年的后代Humanin水平会更高。这提示Humanin有望成为今后临床检测衰老的一种新型标志物。另外,鉴于DNA双螺旋修复在衰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检测cfDNA可作为无创方法来研究年龄相关的表观基因组变化。
 
  血管衰老之干预策略
 
  干预血管衰老可谓是其相关疾病零级预防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全球有关衰老干预的研究如火如荼。其中,心血管涂层支架中常用的雷帕霉素可通过调控干细胞及自噬等多种途径发挥抗衰老作用。一线降糖药物二甲双胍则是目前最为广泛应用的、具有抗衰老作用的药物。研究发现,其可通过抑制线粒体复合物I进而抑制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体1(mTORC1)、下调促炎性细胞银族、核因子κB(NF-κB)信号转导等多种机制发挥抗衰老作用。相信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开展,我们将探寻出更多可行的血管衰老干预手段,为相关疾病的零级预防提供更多可能。
 

版面编辑:张冉  责任编辑:王雷



血管衰老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4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