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循环首页>正文

[OCC2009]早期复极和心源性猝死

作者:  洪葵   日期:2009/5/28 13:37:00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多种疾病过程的最后共同终点,是心脏结构、代谢、电异常和遗传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最终结果,是一种多因素促发的危害公众生命安全的疾患。心脏结构异常和心脏结构正常的离子通道疾病均可导致心源性猝死。早期复极改变(early repolarization variant: ERV)是一种常见的心电图表现,通常被认为是良性的。实验室研究曾推测它可能会导致室性心律失常,2008年新英格兰杂志同期连续刊载三篇临床报道,揭示了ERV与心脏骤停或SCD有关,从此在SCD的ECG诊断中又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多种疾病过程的最后共同终点,是心脏结构、代谢、电异常和遗传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最终结果,是一种多因素促发的危害公众生命安全的疾患。心脏结构异常和心脏结构正常的离子通道疾病均可导致心源性猝死。早期复极改变(early repolarization variant: ERV)是一种常见的心电图表现,通常被认为是良性的。实验室研究曾推测它可能会导致室性心律失常,2008年新英格兰杂志同期连续刊载三篇临床报道,揭示了ERV与心脏骤停或SCD有关,从此在SCD的ECG诊断中又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

    心室去极化结束就是复极化的开始,ECG上的转折点即是J点。J点是QRS波末端和ST段起点交界处。J点抬高形成穹窿状即称为J波。ERV为下壁或侧壁导联J点抬高至少0.1mV,表现为QRS-ST处粗钝或切迹,即为J波。ERV和BrS一样,经历了十余年才被人们开始认识。临床医生对ERV的临床兴趣是源于它的ECG特点及机制与致恶性心律失常疾病BrS相似。究竟它们是一个疾病的多种ECG表现,还是两种临床综合征独立存在?研究者们一直欲揭开这层“面纱”以剖析两者的实质所在。

    ERV通常认为是良性ECG表现。但是,实验室研究推测了其潜在的致心律失常性,从动物模型观察,ERV和BrS可以相互转换 。

    Gussak等观察了ERV,特发性室颤和特发性的ST段抬高不能以损伤电流来解释。Gussak等[20]也观察了三者的关系,通过神经自律性调节和药物实验观察对J波幅度改变的影响,三者有共同点。从此,渐渐有作者提出早期复极化改变不都是良性的观点。

    早在90年代初,已发现某些健康人群存在特发性J波,并发现这种J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关。J波作为心脏缺血的标记最近也被提出,国内临床报道也证实了这个观点。从而有关ERV在某些个体是良性表现,还是心脏病的标志的讨论渐渐浮出。有研究发现原发性室颤患者J点抬高比正常对照明显。引人瞩目的是去年英格兰杂志连续3篇报道提及了ERV与SCD的关系。
遗传筛查研究发现KCNJ8基因突变与ERV相关的室颤的遗传关联。

    对于ERV的治疗,晚近Haissaguerre等[34]发表了一篇文章,对具有ERV而反复出现室颤患者的药物治疗总结并提出了一些观点。他们对122个室颤并ERV患者(其中男90例)进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以观察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静脉给予β阻滞剂、利多卡因和维拉帕米治疗均无效,只有胺碘酮治疗的患者70%有效 ,异丙肾上腺素100%有效。从这些临床药物治疗观察不难理解,ERV和BrS患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ERV这个概念的演变使我们回想起BrS ECG曾经30多年被判为正常ECG的历史。也高度提醒临床医生,不可忽略ECG中那些貌似正常的“神秘”波群,再次说明ECG诊断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版面编辑:张家程



心源性猝死早期复极

分享到: 更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贤纳士
声明:国际循环网( www.icirculation.com)对刊载的所有文章、视频、幻灯、音频等资源拥有全部版权。未经本站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5014970号-5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京)-非经营性-2017-006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35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50541号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 2004-2024 www.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司名称:北京美赞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天辰大厦1座1409 电话:010-5129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