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7日,第十届肿瘤心脏病学会议(COC 2025)暨“6.5肿瘤心脏病日” 宣传周开幕式在碧波环绕、魅力无限的大连启幕。作为中国肿瘤心脏病学领域十年发展的里程碑,本次盛会以“心系肿瘤,协同治愈”为主题,汇聚全球专家学者,通过主旨论坛、专题分场、病例研讨等多元形式,共同探讨学科前沿进展与未来方向。
开幕式盛况:多维度致辞共绘学科蓝图
十年征程忆初心,共筑学术交流新平台
刘基巍教授致开场词
大会主席、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基巍教授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向莅临大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回顾了肿瘤心脏病学这一交叉学科自起步以来的十年发展历程,从2016年首届专家研讨会的萌芽,到如今逐步发展成为深度融合的成熟学科,凝聚着无数同仁的心血与智慧。
刘基巍教授指出,本次会议以“心系肿瘤,协同治愈”为主题,肩负着探讨学科前沿、共谋发展方向的重要使命。会议精心设置主旨论坛、专题分场、病例研讨等多元环节。他特别提到,开幕式汇聚了国际肿瘤心脏病学领域的权威专家以及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协会等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期待通过此次学术交流,进一步推动肿瘤心脏病学的创新发展,为患者带来更优的诊疗方案。
区域协同破难题,守护健康践使命
孙宇主任致辞
辽宁省卫生健康服务中心孙宇主任代表辽宁省卫生健康服务中心致开幕词,指出肿瘤心脏病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期延长,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问题日益凸显,平衡疗效与心血管安全、推动多学科精准治疗是关键课题。他肯定辽宁省医学会融合多学科资源开展学术与培训活动的探索,称将搭建更多平台助力学科发展,期待本次会议通过国际专家分享成果推动思想碰撞,为患者带来新可能,助力“健康辽宁”“健康中国”建设。
创新驱动学科升级,智慧医疗点亮未来
韩雅玲教授致辞
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教授以“见证者”与“参与者”双重身份,在致辞中回顾了学科从“概念引进”到“中国方案输出”的十年跨越。她指出中国肿瘤心脏病学自 2016 年从无到有,走出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见证多学科协作深度融合、诊疗模式革新及患者获益。她强调学科发展需“智慧与融合”双轮驱动,肯定大数据、人工智能为精准诊疗注入动能,期待本次会议呈现肿瘤心血管影像、药学等领域进展,推动学科进步。
分享初创历程,展望发展新篇
张志仁教授致辞
作为国内首批在肿瘤专科医院设立心内科的开拓者,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志仁教授分享了学科初创经历, 2015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无成熟经验借鉴的情况下成立肿瘤心脏病学科(心内科),为肿瘤患者手术及治疗中的心血管问题提供支持。他感慨学科从 “新生婴儿” 历经十年风雨蓬勃发展,感谢大连团队及全国同道协同努力,期待下一个十年中国在国际肿瘤心脏病学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点赞中国进展,倡导国际协作
Susan Dent教授致辞
国际肿瘤心脏病学会主席、罗切斯特大学医学院威尔莫特癌症诊疗所Susan Dent教授首先代表国际心脏肿瘤学会对与会者表示了热烈欢迎,并对会议主办方表示诚挚感谢,指出此次大连会议恰逢心脏肿瘤学领域年度学术交流的第十个里程碑。她提到,大连乃至中国很多地区都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高度赞扬了在提升患者护理水平方面所付出的努力。
在回顾参会经历时,Susan Dent教授特别提及近日对北京多家医疗科研机构的实地考察,高度评价了中国在心脏肿瘤临床诊疗与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她强调,通过实地走访深刻感受到中国医疗工作者在提升肿瘤心脏病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展现的专业精神与创新活力,像今天这样的学术交流活动恰是推动全球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期待通过本次会议平台深化国际协作,共同应对心脏肿瘤医学领域的挑战。
高校担当赋能学科,深耕细作结硕果
李海洋教授致辞
大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李海洋教授表示,今日相聚大连,共同见证第十届中国肿瘤心脏病学会议暨肿瘤心脏病日宣传周的盛大开幕。在精准医学时代,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延长,多种因素导致的心脏病问题日益凸显,因此,肿瘤心脏病学作为新型交叉学科日益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该学科围绕心血管病与肿瘤共有的危险因素、抗肿瘤治疗导致的心血管并发症、心脏肿瘤及肿瘤合并心血管疾病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已取得积极进展,但在加强多学科及国际合作、制定适用于肿瘤患者的早期预警干预与积极防治策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仍需合力攻坚。
大连医科大学作为高等医学院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合作的使命任务,有责任、有义务为破解医学难题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近年来,大连医科大学以中日韩康养大学联盟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加强国内外学术合作交流,为守护人民健康搭建桥梁和纽带。尤其是作为学会核心单位之一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多年来持续推动肿瘤心脏病学发展,深度参与肿瘤心脏学科初创并牵头起草行业发展框架,开创全国首家综合医院专科门诊,编撰国内首部肿瘤心脏病治疗手册,创始出版我国首部肿瘤心脏病学领域的英文期刊,为肿瘤心脏病的诊疗贡献了大医力量。
李海洋教授指出,当前,肿瘤心脏病学已迎来智慧融合的黄金发展期,而中国肿瘤心脏病学会也历经十年淬炼,成为该领域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之一。“十年磨一剑,出鞘必锋芒”,今年的大会以“心系肿瘤,协同治愈”为主题,汇聚全球肿瘤学、心脏病学及相关交叉学科的顶尖专家学者,采取线上线下结合、万人科普义诊、启动AI注册平台等多种形式,精准聚焦学科发展核心,深刻呼应时代赋予的重托。相信本次会议必将为大家带来一场集思广益、汇聚众志、引领前沿的学术盛宴。
致敬·奠基者:十载荣光铸基石,荣誉证书敬先驱
自2016年首届中国肿瘤心脏病学专家研讨会召开以来,我们已携手走过十载历程。在开幕式上,为致敬学科发展的奠基者与开拓者,主办方特向首届研讨会的先驱们颁授荣誉证书。这份证书承载着学科发展的艰辛足迹,镌刻着诸位学者的卓越贡献。
颁授荣誉证书
开幕式重磅环节:肿瘤心脏病AI注册平台正式启动
在肿瘤心脏病学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高质量、多中心、标准化临床数据是驱动科研创新与临床实践提升的核心引擎。开幕式现场举行“肿瘤心脏病AI注册平台”的启动仪式,标志着该平台正式启用,此举旨在破解数据瓶颈,为相关研究的未来发展赋能。
肿瘤心脏病AI注册平台启动仪式
仪式最后,大会主席、大连医科大学副校长、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夏云龙教授详细介绍了“肿瘤心脏病AI注册平台”。
夏云龙教授介绍肿瘤心脏病AI注册平台
建立肿瘤心脏病AI注册平台的重要意义
学科发展需求:新兴交叉领域的数据支撑。肿瘤心脏病学在国内尚属新兴学科,亟需建立标准化、大规模的临床数据库,为诊疗指南和评估体系提供本土化依据。
科研创新需求:推动中国原创研究。国内该领域研究基础薄弱,需依托多中心、高质量数据平台,支持流行病学调查、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临床干预研究。
技术赋能需求:AI驱动的高效数据治理。通过人工智能自动化采集、结构化处理及智能分析,提升数据质量与科研效率,助力真实世界研究与精准医学实践。
合规共享需求:安全可控的数据生态。基于可信数据空间架构,融合隐私计算与安全治理技术,确保医疗数据在合规前提下高效流通与协作应用。
核心功能——多中心科研平台
一键立项&智能eCRF生成:创建课题时自动解析研究方案,匹配数据字典并生成规范化电子病例报告表,显著减少人工配置。
自动随机盲法分配:支持设定分层因子、随机区块与比例,系统自动完成受试者分组并加密盲码,确保研究盲态与流程留痕。
全流程进展监控:内置甘特视图与里程碑提醒,实时跟踪中心启动、患者入组、数据锁库等关键节点;异常进度自动预警。
成果智能统计与可视化:内置统计与AI分析引擎,按设定频率生成中期/终期报告,自动输出图表与关键指标。
患者智能随访:患者端小程序定时推送问卷与监测提醒,数据实时回传平台;异常回答自动提示研究护士,提升依从性与数据完整性。
科研经费智能分配:根据入组病例数、数据质量和课题阶段自动计算拨款额度,触发智能合约完成多中心经费结算,流程透明可追溯。
技术优势
多模态异构数据融合能力:结构化+非结构化一体接入;支持文本、影像、时序信号全谱数据整合。
大语言模型与智能体协同调度:任务型AI Agent构建可解释决策流;支持问答、预测、推荐、科研辅助等核心流程。
全流程自动化科研管理:eCRF生成、盲法随机、数据统计一站完成;科研进度、质量、经费透明可控。
临床决策闭环与场景落地能力:专病诊疗、随访、预警与用药推荐一体联动;嵌入病房、门诊、科研等核心应用场景。
数据不出域的安全计算架构:本地沙箱部署+隐私计算引擎;保障数据合规流转与分析过程留痕。
跨平台联动与生态扩展性:标准化接口(FHIR/HL7/SDK)快速对接;支持多中心部署、联邦学习与三方系统协同。
数据管理和共享原则
开放合作:秉承“平等、协作、共享、共赢”的理念,鼓励来自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企业与其他合作组织的研究者充分利用平台资源,围绕临床关键问题开展原创性研究。
安全合规:高度重视数据安全、科研伦理与数据合规性,数据的采集、保存及利用均采用可靠的技术和规则保证数据安全,所有数据要素的流通将经由平台设立的科学审查机制进行评估,确保研究质量、合法性与学术公信力。
持续升级:根据肿瘤心脏病学科不断发展,平台持续进行技术架构维护、权限控制、合规策略执行、AI模型训练及部署、数据接口管理等工作,保障平台高效稳定运行,促进技术能力与科研服务的不断升级。
凝聚全球智慧,共启治愈新篇
自2016年首届会议以来,中国肿瘤心脏病学历经十年发展,已形成“多学科协作、多模式整合、医患共进”的特色发展路径。本次会议与“6.5肿瘤心脏病日”宣传周联动,同步启动AI注册平台、万人科普义诊等活动,标志着学科从学术交流向普惠服务的延伸。
开幕式在“十载深耕结硕果,万里征程再出发”的愿景中落下帷幕。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本次会议不仅是对十年发展的总结,更是面向未来的新起点。随着多学科融合与国际合作的深化,肿瘤心脏病学将以更精准的诊疗策略、更创新的技术手段,为肿瘤患者的心脏健康保驾护航,书写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