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5)的舞台上,真实世界证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心血管治疗的评估维度。传统随机对照试验虽具科学严谨性,却难以全面反映异质性显著的临床真实人群。会议期间,我们特别邀请波兰心脏病专家Anna Tomaszuk-Kazberuk教授,深入解读其主导的Emp-Activity研究——这项在多个国家开展的非干预性试验,首次在真实临床场景中系统评估恩格列净对不同射血分数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通过她的视角,我们不仅看到SGLT-2抑制剂如何从“延长生命”向“赋能生活”跨越,更窥见未来心力衰竭个体化治疗的新范式:让患者不仅能活得更久,更能活得更好。
Anna Tomaszuk-Kazberuk教授:我的演讲涉及一项近期开展的跨国非干预性试验。该研究属于注册登记型试验,而非随机对照试验。我们纳入不同射血分数水平的心力衰竭患者,包括射血分数减低型、轻度减低型以及保留型心力衰竭患者。在入组首次随访时,这些患者均未接受过恩格列净治疗,我们在门诊环境下首次为其处方该药物,并进行了为期24周(即半年)的观察。
第二次随访安排在半年后,期间我们收集了所有健康相关数据。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并对比首次与第二次随访时的健康状况。我们还致力于深入了解这些患者的心力衰竭表型和基础特征——例如发现其中高血压、糖尿病、糖尿病前期、高脂血症及肥胖症的患病率很高,这些患者正是临床医生日常诊治的典型人群。
为何这类研究设计至关重要?虽然我们已拥有随机试验的结果,但随机试验往往筛选同质化人群,而本研究真实反映了临床实践现状。这项在波兰、保加利亚、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瑞士开展的多国观察性研究,汇集了六国不同的治疗习惯和经验,得出了非常乐观积极的结果:我们发现患者的生活质量获得显著改善。
通过堪萨斯城心肌病问卷及其评分系统进行评估,我们观察到生活质量的统计学显著提升。同时依据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患者从二级或三级改善至甚至一级——超过75%的患者生活质量提升超过5个评分点,这是非常重要的发现。
此外除射血分数保留型患者外,其他患者在超声心动图中均显示射血分数改善,纽约心功能分级也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我们注意到患者体能显著增强——这意味着他们能重新完成日常活动。研究对象平均年龄70岁,虽属高龄但仍渴望正常生活:他们希望购物、活动,需要良好的生活质量。通过半年恩格列净治疗观察,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国际循环:心力衰竭极大地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幸福感。在您看来,除了住院和生存率这些“硬指标”外,我们应从哪些方面有效地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
Anna Tomaszuk-Kazberuk教授:我们医生往往非常关注生存率和预后,但这是医疗从业者的视角。患者视角则有所不同——他们不仅关心生命长度,更重视生活质量。虽然生活质量较难量化,但我们拥有堪萨斯城生活质量问卷等评估工具。我认为关键要做到三点:首先要对患者进行生活方式教育,包括饮食、运动等方面;其次要确保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患者必须遵循医嘱才能获得最佳疗效;最后必要时结合介入治疗。唯有医患携手合作,才能实现治疗成功。
我特别强调心力衰竭患者教育的重要性:需要让他们理解如何应对疾病、认识疾病特征及发展规律,我认为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国际循环:您认为在未来的心力衰竭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和患者教育)中,医疗工作者应如何更好地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最大化地提升他们的整体生活质量和长期预后?
Anna Tomaszuk-Kazberuk教授:对我们医疗从业者而言,最关键的是尽早启动治疗,因为心力衰竭是一种预后较差的疾病。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力的行动:第一步是通过诊断发现患者——我们的研究本身就具有筛查性质,需要主动寻找这些患者,由于生存率严峻,这些患者没有时间可以浪费。
首先要发现患者,然后尽早治疗。除β受体阻滞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外,我们现在明确知道SGLT-2抑制剂不仅能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存率,还能改善生活质量。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命本就较正常人短暂,而在这有限的时光里,他们更需要拥有良好的身体机能来享受完整的人生。
这相当于一种行动号召:我们必须争分夺秒地早期启动这类治疗,通过延长患者生存年限,为心力衰竭患者带来更长、更有质量的生命。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