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循环

东方之声:中国心血管专家共话血脂管理新思路

0 0

第十九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25)于5月29日至6月1日在上海世博中心隆重召开。本届大会以“开放、创新、合作”为宗旨,汇聚全球心血管领域专家学者,聚焦前沿技术与诊疗进展,共探心血管疾病防控的中国模式。


在心血管代谢前沿专题会上,由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浪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孔祥清教授主持,邀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吴小凡教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汤圣兴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史旭波教授、青岛市市立医院邵一兵教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李妍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官学强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贺勇教授作为访谈嘉宾,围绕血脂管理难点、核心需求及中国原研创新药物发展方向展开深度探讨,贡献专业洞见与战略思考。



李浪教授:针对当前中国血脂管理现状,PCSK9抑制剂类药物在血脂管理中应占据何种地位?未来如何科学有效地发挥此类药物的特点?


吴小凡教授:无论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还是慢性冠脉综合征(CCS)患者,血脂管理水平均有待提升。PCSK9抑制剂为此提供了新方案:ACS患者需遵循"更低、更早、更平稳"原则,CCS患者需精准风险分层。新型国产PCSK9抑制剂托莱西单抗兼具循证医学支持的强效降脂作用的两大优势:其一,双效降脂,可同步降低LDL-C和Lp(a)水平,提供额外获益;其二,超长半衰期,支持二周、四周、六周灵活给药间隔,提升用药便利性及依从性。期待其加速临床转化应用,积累更多循证证据,造福更广泛患者群体。


汤圣兴教授:托莱西单抗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第三款全人源PCSK9抑制剂,基于全人源酵母展示平台开发。该药物在中国人群中显示出显著的降脂效果,与他汀联用可使LDL-C降低近70%,Lp(a)降低近50%,符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提出的双降可能可以进一步带来获益。其独特的压力触发装置设计使注射操作更为便捷,显著提升患者依从性。


史旭波教授:当前临床应用的降脂药物主要分为三大类:他汀类(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如依折麦布)和PCSK9抑制剂(如托莱西单抗)。这三类药物通过不同机制调节胆固醇代谢:他汀类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减少肝细胞及全身细胞的胆固醇合成,但可能影响所有细胞膜的胆固醇稳态;PCSK9抑制剂通过阻断PCSK9介导的LDL受体降解,显著提升肝细胞对血液LDL颗粒的清除能力,对肝外细胞影响较小;安全性对比显示,他汀类药物可能引发2%~3%患者出现肝酶升高,而PCSK9抑制剂在三项全球大型临床试验中展现出更优的安全性特征。随着PCSK9靶点研究的深入,这类药物已成为强效降脂的重要选择,为动脉粥样硬化防治提供了新方向。


李浪教授: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产原研药物对降低进口药物垄断风险具有哪些积极意义?对本土原研创新药物的发展方向有何建议?


邵一兵教授:国内临床高度关注国产单抗类降脂药研发进展。尽管PCSK9抑制剂上市较晚,其强效降脂优势已获广泛认可。当前他汀类药物仍是二级预防血脂管理的基石,但单药治疗常难以实现强化目标,联合PCSK9抑制剂的增效作用愈发重要。需强调的是,同靶点药物间仍存显著差异。国产PCSK9抑制剂通过深度研发已展现独特优势:如托莱西单抗等创新药物突破现有药物局限,具备同步降低LDL-C和Lp(a)的"双效"机制,可有效控制心血管事件残余风险,为二级预防提供更优长期预后保障。


李妍教授:国产PCSK9抑制剂托莱西单抗的上市标志着两个新时代的开启:一是我国自主研发的PCSK9抑制剂成功进入竞争激烈的降脂药物市场,二是为国内患者提供了更可及的治疗选择。作为首个国产全人源PCSK9抑制剂,该药物基于中国人群数据研发,采用酵母展示平台技术生产,展现出显著的降脂效能。在临床效果方面,托莱西单抗可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幅近70%,Lp(a)降低近50%,这一数据在中国患者群体中更具代表性。目前该国产原研PCSK9抑制剂已于今年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必将惠及更多中国ASCVD患者。


官学强教授:他汀时代追求降脂疗效,PCSK9i的出现使LDL-C得以显著降低。但当LDL-C过低时,细胞代偿机制可能增加其生成,导致部分研究中观察到的“翘尾”现象。因此,他汀与PCSK9i联用可在机制上互补。此外,不同PCSK9i均降低Lp(a),托莱西单抗优势显著。但Lp(a)降幅受基线、ApoB等因素影响,其临床效果仍需更多研究验证。


贺勇教授:PCSK9靶点药物通过降低血液PCSK9水平增强肝细胞LDLR介导的LDL-C清除,显著降低血浆LDL-C浓度。Lp(a)由ApoA与类LDL颗粒构成,肝细胞LDLR增加可加速清除类LDL颗粒,减少Lp(a)生成底物,进而降低其水平。托莱西单抗强效降LDL-C,其Lp(a)降低效果可能与此机制相关。降胆固醇的终极目标在于减少心血管事件。PCSK9抑制剂凭借快速强效降LDL-C特性,早期应用或可促进斑块稳定、改善ASCVD预后。期待中国学者在此领域取得突破,为全球指南更新贡献智慧。


孔祥清教授总结:PCSK9抑制剂的出现,有效弥补了他汀治疗的局限性,有望改变未来的治疗格局。同时,单纯关注血脂指标达标还不够,长期使用中患者的最终获益更值得重视。期待与会专家深化对心血管代谢疾病的认识,共同推动临床诊疗水平提升。也希望国产原研创新药能够厚积薄发,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助力提升国内血脂管理水平,未来更有望站在国际前沿,推动全球心血管疾病治疗手段的进步。

我要留言

◎如果您对我们有任何建议,欢迎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