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循环

对话COC大会主席夏云龙教授:十年筑梦,共绘肿瘤心脏病学诊疗新蓝图

0 0

“十年磨一剑,出鞘必锋芒。”十年,是厚积薄发的沉淀,是砥砺前行的征程。2025年6月7日,第十届肿瘤心脏病学会议(COC 2025)暨 “6.5肿瘤心脏病日”宣传周于大连启幕。作为中国肿瘤心脏病学领域十年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本次盛会以 “心系肿瘤,协同治愈” 为主题,广聚全球专家学者。会议通过主旨论坛、专题分场、病例研讨等丰富多元的形式,一同深入探讨学科前沿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会议期间,本刊对大会主席、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夏云龙教授进行了采访。


问题1:今年是肿瘤心脏病学会议十周年,作为大会主席,您如何评价中国肿瘤心脏病学从2016年首届会议至今的十年发展?学科在临床实践规范等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夏云龙教授:


肿瘤心脏病学十年发展:从学科萌芽到国际前沿的跨越之路


肿瘤心脏病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历经十年发展已取得显著进展。自首届肿瘤心脏病学研讨会召开以来,学科建设历经收获的喜悦与艰辛的探索,亦不乏挫败的挑战,但始终保持迅猛的发展态势。


学科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源于肿瘤治疗技术的进步与肿瘤患者生存期的显著延长。随着肿瘤患者长期生存率的提升,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损害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基于这一临床需求,我国学者率先关注并推动肿瘤心脏病学的学科建设,通过多学科协作构建了肿瘤心脏病学的诊疗体系,包括专科门诊的设立及多样化诊疗模式的探索。


在学术组织层面,全国各级肿瘤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相继成立,通过制定临床专家共识与诊疗指南,系统规范了肿瘤心脏病学的临床实践路径,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标准化框架。与此同时,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深度融合推动了学科科研水平的提升,多项高质量研究成果发表于Circulation、European Heart Journal等国际顶级期刊,进一步强化了肿瘤心脏病学的学术影响力。


值得关注的是,学科发展进程中亦面临诸多瓶颈问题。肿瘤患者临床研究的混杂因素复杂、联合治疗方案导致的归因困难,以及随机对照试验(RCT)开展的技术挑战,均对研究质量构成制约。为突破上述局限,学科团队积极推动跨学科知识融合,并引入人工智能与大语言模型等前沿技术。在本次会议上,“肿瘤心脏病学AI注册平台”宣告正式启动,标志着该AI平台正式启用。此举旨在破解数据瓶颈,为真实世界数据研究提供了创新性工具支持,为学科未来发展赋能。


中国肿瘤心脏病学科发展的十年,得到了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目前已形成涵盖基础研究、临床诊疗、多学科协作及技术创新的发展体系。除学术研究外,学科还通过专业培训、医学教育及科普宣传等多元化路径持续拓展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呢,我们也成功申请了全球第三本英文期刊J Cardio-Oncology。这将是我们在国际肿瘤心脏病学领域发出中国声音的一个重要窗口,会极大促进学科发展,为传播中国研究成果、构建国际学术话语权提供了重要平台。


问题2:本次大会汇聚了多领域专家,并设置了线上线下联动、多学科交叉的丰富议程。在推动肿瘤心脏病学发展方面,您认为本次会议最值得关注的亮点或特色是什么?


夏云龙教授:


COC会议特色亮点:多维度勾勒学科发展新图景


本次会议的特色亮点可视为中国肿瘤心脏病学发展历程的微观缩影。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


国际视野,协同创新:会议汇聚了我国肿瘤心脏病学领域深耕多年的权威专家,围绕学科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展开多维度的学术对话,构建了开放共享的学术交流平台。国际肿瘤心脏病学会主席Susan Dent教授亲临现场,通过专题报告与学术研讨,实现了国际前沿理念与中国实践经验的深度对话。


议题设置呈现全链条覆盖特征:内容纵贯基础研究机制探索至临床转化应用,横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等治疗手段的心血管风险评估体系构建,同时包含典型病例解析与多中心临床研究进展报告,形成立体化学术矩阵。


彰显学科发展的中国智慧:会议特别设置中西医结合专题板块,将中医药防治理念与现代精准医学相结合,向国际学界展示具有中国特色的肿瘤心脏病综合防治方案,强化了中国方案的国际话语权。


科研创新成果集中亮相:基础研究论坛系统呈现最新转化医学成果,正在推进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RCT)项目进展成为研讨焦点,全面反映了学科前沿探索的突破性进展。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会议创新设立科普传播平台。由杨进刚教授、程蕾蕾教授、惠慧教授、刘莹教授等专家组成的科普团队,通过线上直播形式开展肿瘤心脏病学公众教育,累计吸引数十万观众实时参与,有效拓展了学科知识的社会普及面。


问题3:本次会议以“心系肿瘤,协同治愈”为主题,同时汇聚了肿瘤学、心血管病学、影像学、药学等十余个领域的专家。您认为在肿瘤心脏病学上如何实现多学科融合?


夏云龙教授:


多学科融合的实践路径与中国探索


当前肿瘤心脏病学发展面临的瓶颈在于多学科交叉的复杂性及其知识体系的繁杂性。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给予支持与引导。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开展相关探索:建立定期多学科联席会议机制,推进多学科临床试验方案设计与实施;通过学术活动与科普工作,吸引更多学科专家参与。这种融合模式对其他地区医院具有借鉴意义。


鉴于中国肿瘤心脏病学发展的特殊性,不同类型医疗机构存在显著差异:综合性医院与肿瘤专科医院、血液病专科医院、心血管专科医院在学科发展方向、路径及管理模式上会有所不同。


本次会议上,针对肿瘤心脏病管理等问题,推出专家建议进行探讨。该建议立足医院整体管理层面,结合不同医院特殊性,探索多学科交叉背景下如何更好推动肿瘤心脏病防治工作落实。希望不久将来该建议能够发表,以期助力更多医院肿瘤心脏病学科的发展。


问题4: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了肿瘤心脏病学方面的国际专家。您认为国内外在肿瘤心脏病学领域的合作现状如何?国际经验对中国学科发展的启示体现在哪些方面?


夏云龙教授:


积极促进国际合作,并行发展下的融合与突破


中国肿瘤心脏病学领域与国际发展呈现出多维度同步推进态势。该学科作为肿瘤治疗进步衍生出的新兴交叉学科,其发展历程与免疫治疗、细胞治疗及精准医学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高度契合。过去十年间,上述治疗手段的革新不仅在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均催生了新的临床挑战,这使得中西方在肿瘤心脏病学某些研究方向上形成了并行发展的格局。


需客观认识的是,我国在肿瘤心脏病学领域与国际发展相比仍有不足。国际学界已系统性开展多中心注册研究,并针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细胞治疗等新兴疗法的心血管安全性,开展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探索。如何充分发挥我国庞大的临床病例资源优势,结合技术创新突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范式,是推动学科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近期通过与国际肿瘤心脏病学会主席Susan Dent教授、英国肿瘤心脏病学会主席Arjun Ghosh教授的学术交流,各方就未来合作达成多项共识。重点聚焦建立跨国注册研究协作网络,推动中国临床数据的纳入等,共同产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在学术平台建设方面,本次这本英文期刊已邀请Susan Dent教授担任共同主编,Arjun Ghosh教授担任副主编,旨在构建国际专家与中国学者深度对话的学术桥梁。


通过持续深化国际合作,期待中国肿瘤心脏病学有所突破,不仅为提升肿瘤患者生存质量贡献中国方案,还能在学术引领层面实现更高价值。


专家简介

夏云龙 教授

大连医科大学 副校长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院长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 

美国心律学学会委员(FHRS) 

欧洲心脏病学会委员(FESC)

我要留言

◎如果您对我们有任何建议,欢迎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