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随着肿瘤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延长,但与此同时,抗肿瘤治疗所带来的心血管毒性问题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肿瘤心脏病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应运而生,并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2025年美国心力衰竭协会(HFSA)发布的《肿瘤心脏病与心力衰竭科学声明》[1]首次将肿瘤治疗相关心力衰竭纳入心力衰竭分型体系,标志着该领域迈向更系统化、规范化的发展阶段。在第十届肿瘤心脏病学会议(COC 2025)期间,本刊特邀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力衰竭与结构性心脏病科主任刘莹教授,围绕这一科学声明的核心内容及其对临床实践的影响,深入探讨了肿瘤治疗相关心力衰竭的早期筛查、精准诊疗策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专家简介
刘莹 教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力衰竭与结构性心脏病科主任。致力于心肌病及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积极开展心肌病的精准诊治和管理;推动肿瘤心脏病学的早期筛查和诊治;建立规范心血管疾病的抗凝管理体系;曾赴美国Cleveland Clinic及瑞典Lund University研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自然联合重点项目3项;曾在BBA - Molecular Basis of Disease、ESC Heart Failure、European Heart Journal、JACC: Cardio-oncology等中英文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15余篇。执笔及参与指南共识撰写15部;主编《规范化抗凝门诊实用手册》;《肿瘤心脏病治疗手册》副主编;参编书籍20部。并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10項;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专委会心力衰竭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委员;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心肌病(ATTR-CM)全国专家学组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精准医学与罕见病学组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 常委;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心电与心功能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专委会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心力衰竭及结构性心脏病学组;辽宁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 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大连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大连心脏学会理事。
《国际循环》:2025年HFSA发布的《肿瘤心脏病与心力衰竭科学声明》首次将肿瘤治疗相关心力衰竭纳入心力衰竭分型体系。请谈谈这一分型对临床早期筛查和干预策略有哪些具体指导意义?
刘莹教授:
随着肿瘤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肿瘤幸存者的生存期在逐渐延长,随之而来的是治疗相关心血管疾病问题也日益突出。肿瘤心脏病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旨在应对这一挑战。
在《202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肿瘤心脏病指南》[2]中,抗肿瘤治疗导致的心肌毒性定义为肿瘤治疗相关心功能不全(Cancer Therapy-Related Cardiac Dysfunction,CTRCD),并细分为六大类,包括蒽环类药物相关CTRCD、HER2抑制剂相关CTRCD、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或非炎性心力衰竭、CAR-T治疗与心力衰竭、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的心力衰竭以及应激性心肌病等。这些分类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框架。
在CTRCD的诊断与治疗中,将其分为有症状和无症状两类。2025年HFSA发布的科学声明[1]将CTRCD纳入了心力衰竭分型体系,定位为C期(有症状)心力衰竭,与心力衰竭指南中的ABCD分期保持一致。这一分型的意义在于强化了“治疗前移”的理念。过去在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往往是出现症状后才进行干预,而如今通过ABCD分期,可以将筛查和预防提前至A期(高危人群)和B期(心力衰竭前期),识别那些接受抗肿瘤治疗、但尚未出现明显心功能不全的高危患者,从而实现早期识别与干预,有效预防CTRCD向心力衰竭进展。
《国际循环》:科学声明中强调了心肌病精准诊治在肿瘤心脏病学中的重要性。您认为当前实现肿瘤患者心力衰竭精准诊疗的最大瓶颈是什么?
刘莹教授:
近年来,心肌病的精准诊治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在2023年更新的心肌病指南[3]中,进一步强调了病因识别、多模态评估以及靶向治疗的重要性。
然而,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肌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相较于传统心肌病更为复杂。不同类型的抗肿瘤药物(如蒽环类、HER2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AR-T细胞疗法、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导致的心肌损伤各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了解每种药物所致心肌毒性的分子机制,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准诊断和治疗。
目前,尽管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GDMT)在传统心力衰竭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等,但这些药物在肿瘤治疗相关心力衰竭中的应用证据尚不充分。因此,未来亟需开展更多针对特定类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以探索新的治疗靶点与个体化干预策略。
《国际循环》:基于此次声明的发布,您认为未来肿瘤心脏病学领域最需要突破的方向是什么?
刘莹教授:
肿瘤心脏病学关注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的早期识别与管理,核心在于早期基线评估、早期筛查和主动监测,以早期识别高危因素。通过危险分层和定期评估,可早期发现亚急性心血管毒性并及时给予干预。
然而,肿瘤心脏病学涉及多个学科,包括肿瘤科、血液科、外科等,且抗肿瘤药物种类繁多,不同药物导致心血管毒性的机制各异,使得管理流程复杂化。例如,HFA-ICOS评分等工具虽然有助于风险评估,但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借助人工智能(AI)技术构建辅助决策系统成为重要突破方向。在夏云龙院长的带领下,我们中心正在开发一个基于大语言模型的肿瘤心脏病智能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自动提取电子病历中的患者数据,包括心脏生物标志物、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来进行综合评估,自动生成风险分层报告、监测建议以及防治策略,同时支持慢病管理功能。这种智能化手段将有助于提高肿瘤科医生对心血管毒性的识别能力,优化患者的全程管理。
结语
2025年HFSA科学声明首次CTRCD纳入心衰分型体系,推动了该领域向规范化诊疗迈进。这一分型强化了早期筛查与干预理念,有助于在无症状期识别高危患者,预防心衰进展。当前CTRCD的精准诊治仍面临机制复杂、治疗证据不足等挑战,亟需开展高质量研究。未来,AI辅助决策系统的应用有望提升风险评估与慢病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 Bloom MW, et al. Cardio-Oncology and Heart Failur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Heart Failure Society of America. J Card Fail. 2025 Feb;31(2):415-455.
[2] Lyon AR, et al. 2022 ESC Guidelines on cardio-oncology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Hematology Association (EHA),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Therapeutic Radiology and Oncology (ESTRO) and the International Cardio-Oncology Society (IC-OS). Eur Heart J. 2022 Nov 1;43(41):4229-4361.
[3] Arbelo E, et al. 2023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ardiomyopathies. Eur Heart J. 2023 Oct 1;44(37):3503-3626.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