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发展和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肿瘤心脏病学(cardio-oncology)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日益受到关注。多模态影像技术,包括三维超声、心脏磁共振等,在评估肿瘤患者心血管风险方面展现出重要价值。为深入探讨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本刊特别邀请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梅教授,分享多模态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推广挑战及未来研究方向。
专家简介
张梅教授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全国副主委兼学组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心脏病学分会副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肿瘤心脏病学专委会常委
中国超声心动图学会副主席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超声分会副主委
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中心心脏亚专业组组长
中国中药协会心血管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山东省超声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国际循环》:三维超声、心脏磁共振等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肿瘤心脏病学中具有很高价值。不同的影像技术如何为肿瘤患者心血管风险评估提供更精准的决策支持?
张梅教授:
在肿瘤心脏病学中,三维超声、心脏磁共振成像、核心脏病学检查、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等无创影像学技术均被国际指南推荐为一线影像学检查方法,无论是在肿瘤学会还是在心脏病学会发布的指南中。实际临床应用中,三维超声和心脏磁共振成像在评估心脏功能方面各具优势,互为补充。
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尤其是接受了可能对心脏产生损害的抗肿瘤治疗的患者,通常会在基线时进行影像学评估,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随访。三维超声因具有操作便捷、可重复性好的特点,常作为首选检查方法。若缺乏三维超声设备,二维超声也可作为替代手段,二者均可以有效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
心脏磁共振成像在图像分辨率和组织特征识别方面更具优势,尤其适用于超声图像质量不佳或需要进一步明确心肌病变的情况。然而,由于其成本较高且操作流程复杂,普及程度受限,目前主要在大型医疗机构中应用。
因此,两种技术应视为互补而非替代关系。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疗机构的条件,合理选择影像技术。
《国际循环》:目前,多模态影像技术的推广存在哪些挑战?从您的经验来看,当前限制这些技术普及的主要瓶颈是什么?未来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或流程优化解决这些难题?
张梅教授:
多模态影像技术的推广确实面临诸多挑战,主要包括技术标准化、操作复杂性及普及程度的差异。
在技术标准化方面,由于超声技术受其成像原理的局限,高度依赖操作者的经验与技术水平。不同医院、不同操作者获取的图像质量可能存在差异,这在肿瘤心脏病学中尤为重要,因为患者需要进行长期随访,前后数据需具备可比性。当前,超声检查尚未实现完全智能化,仍需手动调节设备参数,增加了操作难度及结果变异性。相较之下,心脏磁共振成像通常由专业技师按标准流程操作,图像一致性较高,但其高昂的设备及维护成本限制了在基层医院的普及。
在技术应用方面,部分新技术,如长轴应变及整体心肌应变,因操作复杂及标准化程度较低,尚未在基层医疗机构广泛开展。不同医院的技术条件差异也导致了应用的不均衡。例如,尽管长轴应变在评估早期心功能损伤方面具有较高敏感性,但许多基层医院因缺乏培训或设备支持,无法常规开展。心脏磁共振成像虽然是评估心脏功能的金标准,但由于设备昂贵、检查时间长,并未广泛普及;超声虽具备较高的可及性,但其重复性和准确性仍需进一步提升。
此外,在临床实践中,需保持基线与随访检查技术的一致性。例如,若基线评估时使用超声,而在随访中改用心脏磁共振成像,数据将缺乏可比性。但在特定情况下,技术可互补使用。例如,当超声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如无法清晰显示心肌组织特征)时,心脏磁共振成像可进一步明确心肌纤维化或炎症情况。临床中,曾遇到心肌炎患者,心脏磁共振成像在非活动期显示阴性,但通过应变技术检测到心功能异常,结合临床症状和治疗后应变值的变化,证实了其诊断价值。
为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一些策略。首先,加强技术培训与标准化:通过系统化培训,提高超声等技术操作的同质化水平,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与可比性。其次,优化技术选择与流程:各医院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的影像技术,并保持基线与随访检查的一致性,避免混用不同技术导致数据不可比。第三,推动技术创新:借助人工智能(AI)技术,优化图像识别与处理流程,提升超声等技术的智能化水平,从而降低操作难度、减少人为误差。第四,多学科协作:肿瘤科与心血管科医生需加强知识互通,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综合解读影像学结果,以提升诊疗精准性。
未来,AI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多模态影像技术的发展。例如,通过多中心研究建立智能化影像处理模型,挖掘新的心血管风险指标,优化临床决策流程,从而实现早期预警和个性化管理。
《国际循环》:您强调了肿瘤心脏病影像学多中心研究的必要性。在您看来,这类研究需要优先解决哪些科学问题?它可能为临床诊疗带来哪些重要改变?
张梅教授:
肿瘤心脏病学是一个高度复杂的交叉学科,涉及多种肿瘤类型、治疗方案及心血管损害机制,不同药物及肿瘤类型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差异显著。
因此,多中心研究需要优先解决的科学问题包括:①指标的筛选与优化。针对不同肿瘤类型及治疗方案,明确哪些无创影像学指标在特定心血管损害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更高。通过多中心大数据研究,筛选出最具临床价值的指标,简化检查流程,提高诊疗效率。②技术互补性与适用人群。明确超声、心脏磁共振成像等技术在不同患者群体中的最佳应用场景。例如,部分患者可能在心脏磁共振成像中未见明显异常,但通过应变技术可检测到早期心功能改变。研究需进一步明确各类技术的局限性及互补性。③结合其他诊断方法。探索影像学技术与血清学标志物、心肌活检等的联合应用,构建综合评估体系,以实现更精准的患者分层与管理。
多中心研究的优势在于其样本量大、代表性强,可通过提炼高敏感性指标,优化高危人群的筛查与随访策略,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根据不同肿瘤类型及治疗方案,制定针对性的心血管风险评估方案。通过患者教育及多学科协作,提高患者对随访检查的依从性,推动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
尽管多中心研究面临患者依从性差、随访难度大等现实问题,但通过加强医患沟通和公众教育,可有效推动研究的开展,为肿瘤心脏病学的精准诊疗提供坚实证据。未来,随着AI、远程监测等新兴技术的发展,肿瘤心脏病学的管理水平必将迈上新台阶。
结语
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肿瘤心脏病学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仍需在标准化建设、技术创新和多中心协作等方面持续努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对肿瘤患者心血管风险的精准评估与管理,助力临床决策的科学化与个体化。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