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循环

陈桢玥教授谈血脂管理:从 “精准分层” 到CKM全周期管理路径 | OCC专访

0 0

编者按


随着血脂异常患病率持续攀升,个体化血脂管理成为心血管疾病管理的核心议题。第十九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 2025)期间,《国际循环》有幸邀请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桢玥教授,围绕血脂管理个体化治疗中的关键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陈桢玥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

主任医师,博士学位,美国Mayo Clinic博士后,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 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与代谢疾病中心秘书长

中华心血管病学会 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学会 动脉粥样硬化学组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委会常务委员


《国际循环》:中国血脂异常人群数量庞大,但LDL-C达标率却较低。针对不同风险分层,应如何调整LDL-C目标值?


陈桢玥教授:中国血脂异常人群比例较高,若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或甘油三酯(TG)等水平异常者计入,约40%患者存在血脂异常。其中,控制LDL - C是降脂治疗的核心。不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等级,对应LDL-C控制水平不同。目前,临床接诊的所有患者均需进行危险分层。当前危险分层如下:


低危人群:无心血管疾病及其他危险因素,LDL-C目标值<3.4 mmol/L


中、高危人群:存在危险因素但尚未确诊心血管疾病的人群,LDL-C目标值<2.6 mmol/L


极高危人群:确诊ASCVD,需实现双达标——LDL-C<1.8 mmol/L且较基线降低幅度>50%


超高危人群:如ASCVD合并糖尿病,LDL-C推荐目标值<1.4 mmol/L且较基线降低幅度>50%


以冠心病患者为例,若合并糖尿病即属超高危,LDL-C目标值<1.4 mmol/L且较基线降低幅度>50%;若仅是前降支单支病变无合并多重危险因素,那么LDL-C目标值<1.8 mmol/L且较基线降低幅度>50%。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根据危险分层及对应LDL-C目标值,制定相应降脂策略,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且该策略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国际循环》:肥胖与脂代谢异常关系密切,针对肥胖人群的危险分层和血脂管理,您认为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陈桢玥教授: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中国肥胖率不断攀升,这主要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如摄入大量不健康食品、久坐等。而肥胖与脂质代谢异常密切相关。除了LDL-C水平轻度升高,大多数肥胖人群可能还伴随TG水平升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此外,肥胖人群常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多重危险因素,在危险分层中处于较高层级,LDL-C目标值更严格,且肥胖引发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对血管损伤较大。


肥胖作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一,对心血管系统影响显著。在危险分层中,无论是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BMI都是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若患者存在肥胖,危险分层等级可能上调,如中危人群合并肥胖,或存在两个以上危险因素(含肥胖),则需启动降脂治疗。


肥胖人群血脂管理除关注LDL-C外,还需严格控制甘油三酯及非HDL-C水平。肥胖人群甘油三酯常偏高,易导致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TRL)增多,加剧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同时还需关注载脂蛋白B(ApoB)。相较于LDL-C和非HDL-C,ApoB能反映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颗粒水平,能更准确地预测ASCVD风险。当LDL-C或非HDL-C在同一水平时,如果ApoB水平高则提示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颗粒多且小而致密。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水平增加,对血管的危害更大。因此在肥胖人群中,需同步关注非HDL-C与ApoB双达标。


《国际循环》:美国心脏协会(AHA)于2023年提出心-肾-代谢综合征(CKM)概念,强调CVD、CKD和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之间的互相影响。随后2024年发布了《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心血管-肾脏-代谢综合管理专家共识(2024)》,进一步细化了CKM的管理策略,能否请您分享一下在CKM管理方面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进展?


陈桢玥教授:CKM是一种全身性代谢紊乱并可导致相应靶器官损伤,其特征是代谢相关危险因素、CKD和心血管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心血管不良预后。例如血压、血糖、血脂之间相互协同,如果同时合并两个或两个以上危险因素,对血管的影响就会“1+1>2”。


针对CKM的管理主要强调:


1.多学科治疗(MDT):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心血管、内分泌、营养、运动、心理等多领域专家对患者进行综合管理。


2.预防关口前移:CKM分为5期(0-4期)。0期(健康状态)注重基础预防和维护心血管健康,1期出现脂肪过度堆积,2期出现代谢风险因素,3期出现CKM综合征中的亚临床病理状态,4期为疾病状态。可以发现CKM管理不只关注疾病阶段,而是从0期的健康人群开始,注重危险因素早期防控,阻止疾病发生发展进程。


3.基于转归的治疗策略:各期治疗除生活方式干预外,用药均以改善转归为目标。如对于糖尿病合并心血管高风险患者,优先推荐使用具有心血管获益的 SGLT-2抑制剂和(或)GLP -1受体激动剂;肥胖人群除生活方式干预和必要时手术外,也可使用 GLP-1受体激动剂减重,改善代谢状况。


综上,CKM定义的提出促使临床医生与患者更加关注疾病全周期管理,从健康状态开始,早期干预危险因素,以预防和控制代谢相关疾病及其对心血管、肾脏的不良影响。

我要留言

◎如果您对我们有任何建议,欢迎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