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循环

格华止(盐酸二甲双胍片)

厂商:默克制药(江苏)有限公司

适应症:

本品首选用于单纯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控制血糖无效的2 型糖尿病。对于成人,本品可用于单药治疗,也可以与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联合治疗。对于 10 岁及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本品可用于单药治疗或与胰岛素联合治疗。

药理作用:

二甲双胍可减少肝糖生成,抑制葡萄糖的肠道吸收,并通过增加外周糖的摄取和利用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药代动力学:

吸收:口服盐酸二甲双胍后,血药浓度在约 2.5 小时(tmax)后达到峰值(Cmax)。在健康人群中,口服盐酸二甲双胍 500 mg 或 850 mg 的绝对生物利用度约为 50-60%。未被吸收并从粪便排出的部分约占口服剂量的 20-30%。口服本品后,二甲双胍的吸收会达到饱和且不完全。推测二甲双胍吸收的药代动力学曲线是非线性的。按照推荐剂量和给药方案口服本品,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是 24-48 小时,通常稳态血药浓度<1 μg/mL。在对照研究中,即使服用最大剂量,最高血药浓度也不超过 5 μg/mL。进食会减少药物的吸收程度并稍微延缓其吸收速度。进食后口服二甲双胍 850 mg,观察到峰值血药浓度降低 40%,浓度曲线下面积(AUC)减少 25%,达峰时间延迟 35 分钟。这些变化的临床相关性尚不明确。分布:二甲双胍几乎不与血浆蛋白结合。二甲双胍部分进入红细胞。二甲双胍全血浓度峰值低于血浆浓度峰值,但出现时间大致相同。红细胞可能是二甲双胍的第二分布腔室,平均分布容积(Vd)在 63-276L 之间。代谢:二甲双胍以原型从尿液排出。在人体中未检测到相关代谢产物。排泄:二甲双胍的肾脏清除率>400 mL/min,提示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分泌是二甲双胍排泄的途径。口服给药后,二甲双胍的终末血浆清除半衰期约为 6.5 小时。肾功能不全时,肾脏清除率会随肌酐清除率下降而下降,因此二甲双胍的清除半衰期延长,导致血浆二甲双胍浓度上升。在特殊人群中的特征肾功能不全目前在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中治疗的数据较少,且在这些人群中也没有与肾功能正常患者比较的二甲双胍全身暴露量的可靠估计。因此,应考虑临床疗效/耐受性以调整剂量。儿童单剂量研究:儿童患者单次口服盐酸二甲双胍 500 mg 显示出与健康成人相似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多剂量研究:数据仅来源于一项研究。儿童患者一天 2 次口服二甲双胍 500 mg,连续服用 7 天,血药浓度峰值和全身暴露量(AUC0-t)相比服用相同剂量治疗 14 天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分别降低了约 33% 和 40%。由于药物剂量依据个人的血糖水平进行调整滴定,临床相关性有限。

用法用量:

为了减少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也为了使用最小剂量的药物使患者的血糖足以控制,应从小剂量开始服用,逐渐增加剂量。治疗开始和调整剂量期间(见推荐的服药计划),测定空腹血糖可用于确定本品治疗反应,以及确定患者最小的有效剂量。此后,应每隔三月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联合使用,治疗的目标都是使用最低的有效剂量使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推荐服药计划肾功能正常(eGFR ≥ 90 mL/min/1.73m2)的成人单药治疗以及与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联合治疗通常本品(盐酸二甲双胍片)的起始剂量为 500 mg,每日二次;或 850 mg,每日一次;随餐服用。可每周增加 500 mg,或每 2 周增加 850 mg,逐渐加至每日 2000 mg,分次服用。成人最大推荐剂量为每日 2550 mg。对需进一步控制血糖患者,剂量可以加至每日 2550 mg(即每次 850 mg,每天三次)。每日剂量超过 2000 mg 时,为了更好的耐受,药物最好随三餐分次服用。10 至 15 天后,应根据血糖水平调整剂量。缓慢增加剂量可以改善胃肠道耐受性。与磺脲类药物联合使用如果服用最大推荐剂量的本品数周后仍无反应的患者,应当考虑在维持最大剂量治疗的同时逐渐加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物,除非患者已存在对磺脲类药物原发或继发失效。目前仅有二甲双胍与格列本脲(优降糖)之间相互作用的临床和药代动力学的数据。联合服用本品与磺脲类药物,通过调整两种药物的剂量可以达到满意的血糖控制。联合本品治疗,磺脲类药物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持续存在,甚至有所增加,应当进行恰当的预防。如果患者联合最大剂量的本品与最大剂量的口服磺脲类药物治疗 1 至 3 个月仍不能满意控制血糖,要考虑改变治疗方法,包括本品联合胰岛素治疗或胰岛素单独治疗。与胰岛素联合使用开始加用本品时可以维持胰岛素的剂量。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本品起始剂量应为 500 mg,1 次/日。如果患者的反应不够时,1 周后增加 500 mg,此后可以每周增加 500 mg 直到达到满意的血糖控制。推荐的每日最大剂量是 2500 mg。当联合使用本品与胰岛素的患者的空腹血糖降至 120 mg/dL 以下时,建议减低胰岛素剂量的 10%-25%。应当根据血糖降低的反应继续进行个体化的调整或遵医嘱。肾功能受损患者的剂量调整eGFR ≥ 60 mL/min/1

不良反应:

初始治疗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和食欲不振,大多数患者通常可以自行缓解。以下不良反应可能在服用二甲双胍时出现。不良反应发生频率定义如下:十分常见( ≥ 10%);常见(1%-10%,含 1%),偶见(0.1%-1%,含 0.1%),罕见(0.01%-0.1%,含 0.01%),十分罕见(<0.01%)。每个频率组中,不良反应是按照严重程度递减的顺序排列的。代谢和营养障碍:常见:·维生素 B12 降低/缺乏症。(见【注意事项】)十分罕见:·乳酸酸中毒(见【注意事项】)神经系统异常:常见:·味觉障碍胃肠道异常:十分常见:·胃肠道异常例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和食欲不振。这些不良反应大多发生在开始治疗时,大多数患者通常可以自行缓解。缓慢增加剂量可提高胃肠道耐受性。肝胆功能异常:十分罕见:·有肝功能检查异常或肝炎的个别病例在停止服用二甲双胍后恢复正常的报告。皮肤和皮下组织异常:十分罕见:·皮肤反应,例如红斑、瘙痒、荨麻疹其他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胀,乏力,消化不良,腹部不适及头痛,大便异常,便秘,腹胀,低血糖,肌痛,头昏,头晕,指甲异常,皮疹,出汗增加,胸部不适,寒战,流感症状,潮热,心悸,体重减轻等。儿童在已发表的数据、上市后数据以及在年龄为 10-16 周岁的数量有限的儿童中开展的为期一年的临床对照研究中,不良事件及其严重程度与成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