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循环

中山一院RED-CARPET研究再发新成果:高Lp(a)人群并非千人一面,4类临床亚型揭示ASCVD风险异质性

0 0

近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廖新学/庄晓东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Clinical Research in Cardiology上发表题为《高Lp(a)患者的表型亚组映射:对“红地毯”队列的数据驱动聚类分析》研究。该研究基于真实世界人群的聚类分析发现,高Lp(a)患者可以根据表型特征分为4类临床亚型。而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血脂干预新靶点,Lp(a)的ASCVD风险在4类临床亚型中存在异质性。



研究队列:研究人群来自RED-CARPET研究


RED-CARPET研究(REal-world Data of CARdiometabolic ProtEcTion study,注册号:ChiCTR2000039901)是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开展的一项单中心、历史前瞻性队列研究。该研究通过对代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真实世界数据分析和长期随访,旨在探索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长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关系。研究连续入组了2003年至今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代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根据当前指南定义,这些患者均符合以下一种或多种疾病诊断标准: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脑梗死、脂蛋白异常血症、肥胖症和高尿酸血症。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包括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冠脉血运重建和心血管死亡在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次要终点为全因死亡。


目前,研究团队仍在通过诊室随访和电话随访持续追踪入组人群。本研究方案已获得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Clinical Epidemiology、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JACC Advances等学术期刊上。


研究概况及主要发现


01.高Lp(a)人群存在4类临床亚型


本研究纳入了来自RED-CARPET研究中的11,629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使用k-means聚类分析对Lp(a) ≥ 50 mg/dl的高Lp(a)人群的基线特征进行聚类分析,鉴别出高Lp(a)人群的四种临床亚型:①血脂异常人群;②老年女性;③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男性;④贫血、肾功能不全、高凝状态人群。


图1. 基于RED-CARPET研究筛选含Lp (a)数据患者的分析流程图


02.Lp(a)的ASCVD风险在4类临床亚型中存在异质性


通过logist回归分析发现,以低Lp(a)人群作为对照组,高Lp(a)在不同表型的人群中具有不同的ASCVD风险。其中,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男性亚组Lp(a)的ASCVD风险最高(OR 2.10,95%CI:1.61~2.75,P<0.001),而贫血、肾功能不全、高凝状态人群的Lp(a)水平则与ASCVD无明显相关(OR 0.80,95%CI:0.56~1.13,P=0.208)。进一步倾向性评分匹配后进行回归分析,结果相似。


表1. logist回归分析结果



研究意义和临床启示


大量流行病学、孟德尔随机结果均已证实,Lp(a)是重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过去,受限于没有直接降低Lp(a)的药物,对Lp(a)的干预是否能带来心血管获益,尚未明确,Lp(a)在临床工作并未受到重视。


FOURIER研究结果证实PCSK9抑制剂在降低LDL-C水平的同时,可以显著降低Lp(a)水平并带来临床获益,Lp(a)的重要作用再次进入临床医生的视野中。而随着新型siRNA药物临床研究的推进,Lp(a)有望成为ASCVD新的治疗靶点。该研究结果证实,高Lp(a)人群的ASCVD风险具有明显的人群异质性。在鉴别出的4类人群表型中,Lp(a)的ASCVD风险具有显著差异,提示临床在使用Lp(a)对患者进行ASCVD风险评估的时候,需要考虑患者的基线特征。而在未来的降Lp(a)治疗中,临床医生可能需要对不同风险人群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这也有赖于在未来新型siRNA药物上市后,进一步对不同类别人群进行针对性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不同表型特征的人群是否在降Lp(a)治疗的获益中存在异质性。


图2. 不同表型特征的高Lp(a)人群的ASCVD风险存在异质性


研究团队成员介绍

廖新学 教授

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教职工党总支书记、心血管医学部主任、心内一科主任。从事心血管疾病临床与科研工作35年,研究方向: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级科研基金15项,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0篇,其中SCI论文55篇。获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参与国内外20多项多中心药物器械临床试验。主编《高血压基础与临床》《妊娠期安全用药查询手册》,主译《高血压临床实用指导》,主审《心电图轻松读》,副主编《心血管疾病规范化与个体化治疗》《内科症状鉴别诊断》。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高血压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国高血压联盟常务理事,中国医院协会心脏康复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大湾区心脏病会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名誉,广东省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心脏康复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高血压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高血压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国高血压联盟常务理事,中国医院协会心脏康复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大湾区心脏病会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名誉会长,广东省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心脏康复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高血压分会副主任委员。


庄晓东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心内一科副主任,南沙院区心内科主任;美国心脏病学院Fellow,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脏介入治疗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大湾区心脏协会结构性心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亚太结构性心脏病俱乐部黄金会员,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副秘书长,广东省精准应用学会心脏康复分会 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心血管病防治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广东省医学会高血压分会常委,广东省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委会常委,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心脑血管慢病管理委员会常委,中山一院“柯麟新星”和“柯麟菁英”人才;擅长冠脉和瓣膜介入治疗,发表SCI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级和省级基金多项,牵头多项多中心临床研究。


张绍钊 博士后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广东省医学会高血压分会临床研究学组成员。主攻冠脉及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主要研究方向为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参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代谢性心血管疾病专病数据库”建设及多项多中心临床研究。研究成果多次在ACC、ESC等国际心血管会议展示。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8篇。

我要留言

◎如果您对我们有任何建议,欢迎您的留言。